【健康科普】四姑娘山下的轻身智慧:小金藏羌同胞的中医减肥经
小金县地处高原,是藏羌同胞聚居之地,高寒缺氧的气候让酥油茶、牦牛肉成为当地民众日常御寒的饮食刚需。如今,当地不少人出现腰腹脂肪堆积、衣物尺码渐增的情况,这正是《黄帝内经・素问・通评虚实论》中记载的 “膏人” 之态 ——“凡治消瘅、仆击、偏枯、痿厥、气满发逆,甘肥贵人,则高粱之疾也”,这种看似 “富态” 的表象下,实则藏着身体阴阳失衡的悄然预警。
中医对肥胖的认知早有体系,《黄帝内经・素问・奇病论》直言:“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”。现代生活中,小金县民众饮食里酥油用量增加致 “甘腻碍脾”、汽车替代传统骑马、走路使 “动则不足”、锅庄舞从日常活动变为节庆专属,这些变化恰好契合《黄帝内经》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 的警示。从中医辨证看,当地肥胖多逃不开三重症结:高原寒湿困阻脾阳,致水湿聚成痰湿,即《灵枢・水胀》“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肿,如新卧起之状”;牦牛肉、酥油过量摄入,加重脾胃运化负担,形成 “食积痰凝”;冬闲时久坐少动,气血循行放缓,脂膏堆积腰间,符合《素问・宣明五气》“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” 的病机。

饮食调理依《黄帝内经》“五谷为养”:痰湿者可在糌粑加薏苡仁,配淡砖茶(应《素问・脏气法时论》“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”);虚胖者用本地黄芪炖牦牛肉(合《灵枢・五味》“五畜为益”)。酥油茶冬春一勺、夏秋半勺,进食先吃核桃花再吃青稞饼,守 “饮食有节”。

运动调理同样需循《黄帝内经》“动则不衰” 的理念,每日跟着锅庄舞的节奏跳半小时,既能疏解肝郁气滞,又能激活气血,符合《素问・血气形志》“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” 的健康状态。藏羌同胞的 “转山” 习俗本就是天然的有氧运动,坚持下来能有效减少内脏脂肪,践行《素问・上古天真论》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” 的养生之道。睡前用花椒枝煮水泡脚,按揉足三里,能温通脾阳,对应《灵枢・本输》“足三里者,土也,主脾病”。
肥胖从不是 “富态”,而是身体发出的预警。在小金这片土地上,《黄帝内经》的中医智慧与藏羌民俗早已深度融合:一把青稞守 “五谷为养”,一曲锅庄践 “动则不衰”,一杯淡茶应 “食饮有节”,便是守护轻盈体态、顺应自然的良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