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科普知识】泌尿系结石:沉默的“小石头”,暗藏健康危机
泌尿系结石,俗称“尿结石”,是一种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疾病。全球约10%的人口曾受其困扰,尤其在青壮年中高发。这颗小小的“石头”可能毫无征兆地出现,却可能引发剧烈疼痛甚至肾功能损伤。本文将带您了解泌尿系结石的成因、症状、治疗及预防方法。
一、什么是泌尿系结石?
泌尿系结石是尿液中的矿物质(如钙、草酸、尿酸等)因代谢异常或局部环境变化,在肾脏、输尿管、膀胱或尿道中形成的结晶沉淀物。根据成分不同,可分为:草酸钙结石(最常见,占70%-80%);尿酸结石(与高尿酸血症相关); 磷酸钙/磷酸铵镁结石(多与尿路感染有关);胱氨酸结石(罕见,与遗传代谢疾病相关)。
二、结石形成的原因
1. 代谢异常:
高钙尿症、高尿酸血症等代谢问题导致矿物质过饱和析出。
2. 饮食习惯:
饮水不足、高盐高蛋白饮食、过量摄入草酸(如菠菜、巧克力)或维生素C。
3. 解剖结构异常:
尿路梗阻、先天性畸形(如肾盂输尿管狭窄)导致尿液滞留。
4. 其他因素:
长期卧床、高温环境工作(脱水)、尿路感染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。
三、典型症状:别把疼痛当小事
肾绞痛:结石卡在输尿管时,突发腰背部剧烈绞痛,可放射至下腹、腹股沟。
血尿:肉眼可见的红色尿或显微镜下血尿。排尿异常:尿频、尿急、排尿困难或尿流中断(膀胱结石)。
并发症:尿路感染(发热、脓尿); 肾积水(长期梗阻导致肾功能损伤)。
四、如何诊断泌尿系结石?
1. 影像学检查:超声:无创、便捷,可发现多数结石及肾积水。 泌尿系CT平扫(Non-contrast CT, NCCT):是诊断尿路结石的金标准,能精准显示绝大多数结石的位置、大小和密度。
2. 实验室检查:尿常规(检测红细胞、白细胞、结晶);血液检查(评估肾功能、血钙、尿酸水平)。
3. 结石成分分析:排出或取出的结石需化验,指导后续预防。
五、治疗—并非所有结石都需要手术
1. 保守治疗:
直径<0.6cm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、药物排石(如α受体阻滞剂);止痛药(非甾体抗炎药)缓解肾绞痛。
2. 体外冲击波碎石(ESWL):
适用于直径0.6-2cm的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。
3. 微创手术:
输尿管镜碎石术(URS):经尿道进入,激光粉碎结石;经皮肾镜取石术(PCNL):处理复杂肾结石。
4. 预防复发:
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及药物(如枸橼酸钾、别嘌醇)。
六、预防:从生活习惯开始
1.多喝水:每日饮水量≥2.5L,保持尿液清亮。
2.饮食调整:限盐(每日<5g)、控蛋白(每日0.8-1g/kg);草酸钙结石患者:减少菠菜、坚果、浓茶摄入;尿酸结石患者:限制嘌呤(动物内脏、海鲜)。
3.适度运动;运动方面、避免久卧或久坐、适当运动、防止结石沉积。
4.定期体检:尤其有结石病史者,建议每年复查泌尿系超声。
结语
泌尿系结石虽常见,但通过科学管理和健康生活,多数可预防或早期干预。若出现可疑症状,请及时就医,避免因拖延导致肾功能损伤。记住:一颗“小石头”的背后,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。
小贴士
夏季是结石高发期,出汗多、饮水少易诱发结石,记得随身带水杯哦!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