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(四川省中医医院)小金医院

全球眼视光联盟理事单位

四川省眼科联盟-成员单位

四川省数字化医院

二级甲等综合医院

小金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

绵阳市中心医院管理联盟-成员单位

小金县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基地

侨爱工程·远程医疗站

爱婴医院

手机挂号

手机缴费

查看报告单

微信扫码

急救电话:0837-2785001

投诉电话:0837-2782255

thumb

【科普知识】你真的了解黄疸吗?——常见十个误区解析


黄疸是临床常见的表现之一,却常被误解为“肤色发黄”或“肝炎”。社会上对黄疸存在许多误解,影响诊断和治疗。本文总结了黄疸的十大误区,助您科学认识,及时应对。



误区大盘点


误区一:肤色发黄就是黄疸


真正的黄疸是因为血液中胆红素升高,导致巩膜(眼白)、黏膜和皮肤发黄,其中巩膜黄染出现得最早、最明显。此外,吃太多胡萝卜、南瓜、橘子等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,也会让皮肤发黄,但巩膜不变色,这是代谢性黄染,并不是真正的黄疸。


误区二:肤色正常就一定没黄疸


黄疸并不总是肉眼能看出来的,尤其是肤色较深或光线不好时。轻度黄疸常常首先表现在巩膜变黄或尿色加深,这种情况被称为“隐性黄疸”。是否有黄疸,不能只靠看,要通过血液检查胆红素才能确诊。


误区三:所有黄疸看起来都一样


黄疸的颜色会随着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改变。早期通常是明亮的金黄色;如果胆红素持续升高,被氧化后可能呈现发暗、偏绿的颜色。中医中也有类似说法,称之为“阳黄”和“阴黄”。所以,黄疸的颜色其实可以提供病情进展的线索。


误区四:黄疸就是肝炎



黄疸不等于肝炎。黄疸只是胆红素代谢异常的表现,可能由溶血过多(溶血性黄疸)、肝脏损伤(肝细胞性黄疸)或胆汁淤积(胆汁淤积性黄疸)引起。肝炎只是其中的一种原因,不能一概而论。

误区五:三类黄疸互不相关


虽然医学上将黄疸进行分类,但在实际中,这三种类型可能交叉存在,也可能互相影响。比如,有的药物或疾病可能同时引起溶血、肝损伤和胆道堵塞。这让临床诊断更复杂,医生判断时必须结合多个检查结果综合分析。


误区六:新生儿黄疸都是正常的,不用理会



如果来得太早、持续太久、黄得太重或伴有吃奶差、嗜睡、抽搐等症状,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。比如胆道闭锁、感染、G6PD缺乏等都可能导致胆红素急剧升高,严重时可引发“核黄疸”,造成不可逆脑损伤。所以不能盲目等待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

误区七:黄疸只是外在表现,对身体没大碍



除了对新生儿神经系统有毒性外,长期黄疸还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、脂溶性维生素缺乏、皮肤瘙痒、营养吸收障碍、胆红素结石等。因此,黄疸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灯,绝不能掉以轻心。


误区八:没有其他不适,只是黄一点,就没关系


一些恶性肿瘤(如胰头癌、胆管癌)早期就可能以“无痛性黄疸”为唯一表现,患者往往在无症状中忽视了疾病的发展。所以不能用“有没有不适”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,一旦发现发黄,应及时就诊检查。


误区九:黄疸是绝症,是“病入膏肓”的象征


事实上,多数黄疸是可以逆转甚至治愈的。比如病毒性肝炎经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康复,药物性肝损伤停药后也能恢复,胆道梗阻经手术或引流常常立刻改善。只有极少数如重型肝炎或恶性肿瘤才预后较差。


误区十:治疗黄疸只需吃护肝片或中药排毒



市面上“护肝药”“排毒茶”种类繁多,但多数仅是保健品或无明确疗效的辅助药,甚至有些中草药如“土三七”含肝毒成分,可能引发肝衰竭。黄疸治疗必须针对病因,不能盲目跟风,绝非靠几片“保肝药”或几剂中药就能解决。

总之,黄疸虽复杂,但关键是正确认识、及时检查和针对治疗。一旦发现黄疸,应尽快就医,避免拖延。科学防治,远离误区,守护健康。


注: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