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科普知识】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指南:从饮食到生活调养
在我国,糖尿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之一,而在我们日常门诊和住院诊疗过程中,也会接诊不少糖尿病患者,但许多患者对糖尿病饮食及调养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。我们知道,糖尿病除了规范治疗,自我保健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也至关重要。所以今天,我们就从现代医学和中医的角度,和大家讲讲糖尿病自我保健的那些事儿。
一、消化吸收:中西医的不同解读
1、现代医学眼中的消化之旅
我们吃进去的食物,首先在口腔里被咀嚼,接着到胃里进行初次消化和研磨。随后,食物来到十二指肠和小肠,这时胰腺和胆囊会分泌胰液、胆汁等消化液,对食物进行二次消化,把食物变成食糜。之后,营养物质在小肠被肠道上皮吸收,进入血管和淋巴管,运往全身各处。而消化后的残渣进入大肠,大肠吸收残渣里的水分,最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。
2、中医理论里的脾胃之功
中医认为,整个消化吸收过程由脾脏主导。这里的脾和解剖学上的脾不是一个概念,它涵盖了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胰腺等器官的功能。简单来说,只要和消化吸收有关的,都归属于中医里的脾。脾主要有“运化”和“升清”两大功能。“运化”就是把食物发酵分解,有益的营养叫水谷精微,会被身体吸收利用;没用的糟粕就排出体外。就像自然界食物发酵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水分一样,身体里食物发酵也需要脾阳和脾阴的参与。
二、中医饮食保健:适合小金县居民的饮食
我县地处山区,饮食有自己的特色,结合中医脾胃养生理念,给大家分享一些饮食要点:
1、饮食搭配有讲究
• 减少精制主食(白米饭、白面条),每餐主食量控制在 50-75g(生重),以发酵类、高纤维主食为主,如全麦馒头(1/2 个)、杂粮包子(1 个,皮用全麦粉发酵)、杂豆粥(红小豆、鹰嘴豆等,煮至软烂)。避免死面食物(如冷面条、硬面片),优先选择发面制品(馒头、蒸饺皮),发酵过程可分解部分碳水化合物,降低 GI 值(GI值全称为血糖生成指数,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速度的指标。数值范围通常在0-100之间,数值越高,代表食物升糖速度越快,对血糖波动影响越大;数值越低,则升糖越平缓,有助于稳定血糖。),减轻脾胃运化负担。
• 谷菜均衡肉几片:谷物、蔬菜要搭配着吃,肉不要吃太多,几片就够。这样既能保证营养,又不会给脾胃造成太大负担。
2、饮食禁忌与调理
• 远离生硬辛凉酒:小金县冬天冷,大家可能喜欢吃点辣的、喝点酒暖身子。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,生硬、辛辣、寒凉的食物和酒都要远离,这些会刺激脾胃,影响消化。
• 谷豆高粱泡一宿:像谷物、豆类、高粱这些,做饭前泡一晚上,会更容易煮烂,也更好消化。
• 山楂消肉麦消面,玉枣党山补脾健:吃多了肉,可以吃点山楂帮助消化;吃多了面食,用麦芽调理。平时还可以用玉竹、大枣、党参、山药等食材煲汤、煮粥,能补脾健胃。
3、饮食细节莫忽视
• 晚饭吃撑睡遭罪:晚上别吃太多,吃撑了不仅难受,还影响睡眠,对血糖控制也不利。
• 美味适量胃怕撑,积食揉腹小米中:再好吃的东西也别吃太多,胃最怕撑。要是不小心吃多积食了,揉揉肚子,加强运动,能缓解不适。
• 吃饭专心少说话,手机离手要放下: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,别玩手机、别大声聊天,不然容易吃进去太多空气,还影响消化。
• 饭时动气伤肝胃,生痰生火难入睡:吃饭的时候可别生气,不然既伤肝又伤胃,还容易生痰生火,晚上睡不好觉。
三、日常生活调养:情绪与运动的双重呵护
1、情绪管理:别让坏情绪影响血糖
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。人在紧张、焦虑的时候,交感神经会兴奋,这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,还会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,进一步抑制胰岛素分泌。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,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可能就会固定下来,诱发糖尿病。所以,面临生活的压力,大家要注意调节情绪。
春天的时候,我县阳光明媚,万物生长,咱们可以多出去走走,调养精神,让自己心情舒畅、心胸开阔。少发脾气,别总是忧郁,这样肝气才能顺畅,身体和心理都能更健康。
2、运动养生:八段锦带来的健康福利
在我们国家古老的健身方法里,八段锦是流传很广、特别简单好用的一种。八段锦由八节动作组成,还有内练口诀,动作简单,每一节都和我们的内脏健康有关系。
八段锦通过特殊的内外练功方式,能让我们身体里的气机顺畅,筋骨柔软。坚持练八段锦,能激发身体的自我调理能力,赶走病痛,让身体更健康,还能延缓衰老。我县的居民,不管是在广场,还是在家里,都能随时随地练起来。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,选择单式或者几式练习,也可以整套练习。
希望大家能把这些自我保健方法融入日常生活。通过合理饮食、良好情绪调节和适当运动,更好地控制糖尿病病情,提高生活质量,享受健康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