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路遇“抽风”病人,务必冷静应对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“抽风”一词并不陌生,当我们目睹有人突然倒地、四肢抽搐、口吐白沫时,常会惊呼“这人抽风了”。实际上,“抽风”在医学上称为惊厥,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的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现象。这种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,具有突然性、短暂性和反复性的特征。
惊厥背后的疾病谱
1. 癫痫大发作(全面性强直-阵挛发作):典型表现为意识丧失、全身强直后阵挛性抽搐,持续1-3分钟。患者常伴面色青紫、牙关紧闭,可能造成舌咬伤或尿失禁。
2. 高热惊厥:常见于6个月至5岁婴幼儿,体温超过38.5℃时突发全身抽搐。具有年龄依赖性,多数预后良好,但需警惕复杂型热性惊厥。
3. 代谢紊乱相关惊厥:低血糖(血糖<2.8mmol/L)、低血钙(血钙<1.75mmol/L)、尿毒症等均可引发抽搐。如建筑工人空腹作业突发抽搐,常为低血糖、电解质紊乱所致。
4.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:脑炎、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常伴高热、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,需及时就医。
5. 中毒性惊厥:有机磷农药中毒、毒鼠强中毒等均可引起抽搐。如某农村曾发生误食毒蘑菇致全家三人集体抽搐送医事件。
现场急救五步法则
第一步:环境安全保障(黄金10秒)
迅速移开周围尖锐物品,在患者头部下方垫软物。如某商场曾有顾客抽搐时头部撞击展柜导致二次伤害的案例。
第二步:体位管理
将患者调整为侧卧位,解开领口保持气道通畅,防止窒息。切忌多人围堵,保证空气流通。
第三步:时间记录
立即开始计时,用手机录像记录发作特征。临床统计显示,超过5分钟的持续状态需立即送医。
第四步:观察保护
清除假牙等口腔异物,但勿强行撬嘴。某医院急诊记录显示,强行塞物导致牙齿断裂占口腔损伤的65%。
第五步:医疗呼叫
首次发作、孕妇、外伤后发作、水中发作等情况必须立即拨打120。
以下误区要警惕
1. 禁止口腔塞物
现代医学证实,舌后坠不会导致窒息,强行塞物易造成下颌关节损伤。某研究统计显示,急救中62%的口腔损伤来自不当处置。
2. 禁止按压肢体
暴力约束可能引发骨折,某健身房曾有教练按压会员导致肱骨骨折的医疗纠纷。
3. 禁止掐人中
循证医学证实传统掐人中对终止抽搐无效,反而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。某中医医院研究显示,掐人中组与未干预组抽搐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。
4. 禁止喂食喂水
意识未恢复前喂食易引发误吸,某养老院喂水导致吸入性肺炎的教训值得警惕。
特殊人群处理要点
儿童患者需注意散热,体温超过38℃应物理降温;孕妇抽搐应立即侧卧保护腹部;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低血糖,意识恢复后可含服糖块。某学校教师正确处理低血糖学生抽搐,及时补充糖分避免严重后果。
预防管理
建立健康档案,规律服药,避免诱因(熬夜、饮酒、强光刺激)。某癫痫患者通过佩戴医疗警示手环,在公共场所发作时获得专业救助。
当生命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,科学的应对就是最温暖的庇护。掌握这些急救知识,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危急时刻的生命守护者。记住:冷静观察、科学处置、及时送医,就是对患者最好的帮助。